2)第114章 跨越时代的军队!_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两,若有功劳,重重有赏,并且还承诺,学堂是按军官的模式培养的,日后都有机会被提拔。

  成为将领,领兵一方,立功封爵,也不是没有可能。

  自从朱允熞提议加征商税,并推行下去之后,征收到的税,比预料之中,还要多得多。

  有了钱,户部对金陵军事学堂和新军的拔款,也十分爽快。

  不差钱,自然能开出丰厚的报酬。

  这样的待遇,对底层百姓可就太有吸引力。

  故而,招生的告示一贴出来,报名的人就挤爆了。

  对此,兵部的主事官员,颇有微词,认为朝廷设立军事学堂,又有意培养军官,就应该由各级将领和官员举荐,以确保招来的人品学兼优。

  但朱允熞直接否决了这一提案。

  军中将领举荐,挑出来的优异者,必定是弓马娴熟的士兵。

  但他要训练的是新军,新思想,新装备,连作战的战术,也会是全新的新军。

  而朱允熞很清楚,一个人要打破以前的阵规,是非常困难的。

  让一名练习了十几年弓箭的神箭手,抛掉弓箭,重新学习枪支射击,这会比杀了他还难受。

  因为他是在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过去十几年的努力,所有的投入,所有的汗水,都化为乌有。

  从人性的弱点上来说,换了任何一个人,都非常难以接受。

  历史上,阻碍军队从冷兵器转向热兵器最积极的人,恰恰就是冷兵器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和士兵。

  比如说,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僧格林沁不能不说是十分杰出的将领。

  然后,当他“勇敢”的率领大军,试图以骑射冲锋对阵枪支大炮的时候,就只能说是一幕悲剧了。

  至于官员们兴荐人才,朱允熞已经能想象他们如何找门路,如何钻营,将自己亲戚子弟,或者是送了重礼的人,给塞进来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自古如此。

  指望那些官员举荐优秀人才,还不如站到金陵城的城墙,随便丢点什么东西下去,砸中谁就是谁,也比他们举荐的人要好。

  故而,朱允熞用了最简单的办法,直接招募,挑选其中身体素质优秀的人。

  如果能认得几个字,那当然是优先录取的。

  对此,兵部的人虽然不满,但面对皇太孙,也只能忍让。

  何况,办军事学堂的事,本来也得到了满朝官员的赞同。

  作为开设咨政处的交易,也默许了这支军队由他一个人完全掌握。

  本来,朱允熞的想法,要招募的人,全部都应该有一定的文化。

  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个想法基本属于白日做梦。

  因为这个时代,认得几个字就已经不错了。

  真正的读书人虽然也不算少,但人家也不来读军事学堂。

  何况大部分读书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平时不干活的,体力也不行。

  至少短期内,他还没有办法招

  请收藏:https://m.quge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