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0章 拜当世圣人!_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0章拜当世圣人!

  要打破士大夫阶层对知识的垄断,可行之法,便是普及教育。

  但这件事,老朱一直在做,却收效甚微。

  读书在这个时代,是成本非常高昂的事情,非寻常平民百姓可以承受。

  洪武二年,天下初定,老朱即召见相关官员,提出“学校之设,国之首务”。

  随后,整个大明王朝的国家机器迅速开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务,建设学校。

  在中央设国子监,在地方则有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不同级别的学校。

  全国各地,一年招收的学生,总计达三万六千余名。

  这在文盲遍地的封建王朝,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这些学生,被称为“廪膳生”。

  廪膳,即公家供应伙食。

  国家养着学生,全部公费读书,包括生活费。

  每逢假日,朝廷还会给恩赏。

  学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朝廷还会发放给其发放一笔婚聘金,让其娶老婆。

  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推行多少年。

  朝廷上下的官员,对于国家投如此之多的钱办官学,大多不以为然,只是碍于老朱的严令,不得不做。

  待老朱死后,除了国子监之外,各地的官学,几乎都被废除。

  朱允熞心中有数,想在大明普及教育,并非易事。

  很快,他和姚广孝来到了印刷书籍的地方。

  许多工匠在忙碌着。

  一个个巨大的转轮,飞快转动,工匠们熟练的将转轮上的字模取出来,放入印制版内。

  自活字印刷发明以来,印刷术突飞猛进。

  书籍的大量印刷,也极大的促进了知识传播。

  但朱允熞只看了一下,便轻轻摇了摇头。

  活字印刷虽好,但排版处理仍极其复杂,耗时耗力。

  太孙亲临,工匠们皆兴奋不已。

  “太孙殿下,泥活字虽好,但胶泥容易损坏,仍有诸多不便之处。”

  “木活字则刻制困难,疏密不匀。”

  “且这两者多印刷成册之时,多有不清晰之处,质量不高。”

  “若是用铜活字,成本又太过于高昂。”

  “小的反复钻研,发现用“铅”铸造出的活字,印出来的书籍字迹饱满清晰,质量极高,且活字本身也不易损坏。”

  一名工匠向朱允熞汇报。

  说着,他呈上刚用铅活字印出来的一张书纸。

  众所周知,太孙重视发明创造。

  对提出技术改造的工匠,都会给予重赏。

  工匠发明了铅活字,便迫不及待的向太孙邀功。

  铅活字?

  朱允熞微微怔了一下。

  脑海中不由得浮现谷登堡这个名字。

  此人在西方被誉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虽然实际上毕昇开创的活字印刷比他早了大约四百年。

  活字印刷是巨大的技术进步。

  但胶泥活字仍有许多缺点。

  诸如牢固度不足,破损不利保存,不能用来进行二次印刷。

  木活字则受木料

  请收藏:https://m.quge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