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二十二章 关于加工玻璃大球的一些事_与南宋同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s.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张国安岛主在八道河上游的山区里建起了玻璃制造厂。

  这个玻璃制造厂比较隐秘,他以要结阵法为名,调备齐了一百多个经过观察,一直表现比较老实的劳工,他不需要他们有什么技能。

  整个时空,能造玻璃的,都在意大利地区的一个海岛上。

  不过他们加工的所谓玻璃全是绿色的,而且充满着气泡,材质根本不行,只不过工艺水平还可以,也能加工出玻璃球。

  烧制玻璃的粘土钳锅不难,整个炉体也容易,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造玻璃的石英原料。

  玻璃是绿色的,这个时空,就算是那岛上的工匠都认为是无法改变的。

  其实是因为石英原料中含有少量的铁才使得玻璃显绿色。

  通常石英原料中铁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料本身具有的,二是采掘加工过程中混入的。

  例如在采掘、粗碎、粉磨、传输等过程中,由于设备的磨损、氧化、腐蚀等混入的。

  这时,他一方面严格要求石英砂从开采到运输,一律不允许动用铁器,全用硬木工具和麻袋!

  至于石英原料本身含有的铁质,张国安岛主没有大型磁选设备,从三轮车上拆下来的小块磁石也没有用。

  所以他只能利用化学法除铁,比如酸浸法。

  道理很简单,石英不溶于酸,而含铁的一般性杂质矿物却都能被酸液溶解,从而可以实现从石英砂中除去含铁矿物的目的。

  酸浸法不仅可以从石英砂中除去含铁矿物。对石英中的非金属杂质矿物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这样更有利于保证玻璃原料的纯净性。

  张国安岛主试过各种酸,最后发现,在石英砂中,有害成分是以矿物集合体而不是以纯矿物形态存在,所以采用混合酸浸出比单一酸的酸浸效果好。

  当然。硫酸、硝酸和盐酸的配比以及加入顺序对杂质矿物的去除也有较大影响。

  酸液浓度要适合,酸液浓度过低,耗时长,产量低且除杂效果不好;酸液浓度过高,不但会使成本增加,同样会使石英的品质降低。

  同时,酸浸温度对石英中杂质的除去率影响较大。

  温度越低,反应速度越慢,需时越长;温度越高。酸的挥发随之加快,从而使酸的用量增加。

  另外,酸浸时间、矿物粒度及矿浆搅拌均对去除效果产生影响。

  当经一次酸浸后产品中杂质含量达不到要求还可以进行二次酸浸和多次酸浸,直到杂质铁的含量达到要求为止。

  张国安岛主费了足足一个月,才把对石英原料的基本处理方法写出了工艺流程。

  开工那一天,张国安岛主让工人们把经过酸洗的石英砂和纯碱,再加上石灰石细粉精

  请收藏:https://m.quge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