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宋太学生事件_与南宋同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宋还有一种官场现象,那就是“奉祠”。

  所谓“奉祠”,多数情况下就是拿钱不干活,回家一边呆着,名义上是去主管了一个道观,实质上是归乡里居。

  虽叫做“监某庙”、“提举某宫观”,却与宫观事务没有太大关系,“祠”与“禄”之间基本脱离,只是借名食禄而已。

  此制始设于宋真宗,初衷是为了“佚老优贤”,是专门提供给高官的一种福利政策。

  到王安石变法时期,祠禄制变成了“以处新法之异议者”的名头,阙位大增,对象向中层官僚放开,从以前的寥寥数人,变而为几近百数。

  之后,发展势头迅猛,大宋南渡初期可统计出的祠禄官就已达一千四百余名,如果考虑到那时大宋的版图缩小、官阙减少的因素,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

  至于说到了现在,白吃俸禄的祠禄官已经达到两万余名了!

  大宋政府中的高层士大夫,鲜有未得祠禄者,倘不小心被弹劾,其命运无非就是“自乞奉祠”或“落职奉祠”了。

  这对于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士大夫而言,自然是人生的挫折,但对于那些不甚追求或者无力追求仕进的人来说,倒也算是一条很好的退路。

  比如大儒朱熹,本来当官的时间也不长,口头还常常嚷着“请祠”,因为“奉祠”对他来说确实是较好的选择:既然不能得君行道,我不妨回乡讲学、谈道著说去罢,还照样能拿点国家的钱钞养老。

  因为“祠禄”在大宋的泛滥,许多仕途不顺的士人都摸熟了“请祠”的退路,这自然给大宋政府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

  但是也要看到另一面对大宋时期的文学、学术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些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人,他们一生的成就多少都受惠于祠禄制度。

  他们也可以充当联邦帝国搞文化输出的帮手嘛。

  南北美洲的土著们,印度的土著们,南非的土著们需要他们……西进的支援舰队还没有回来,但是,他们早晚会回来,欧洲和非洲地区的土著们也需要他们啊。

  硬实力可以让联邦帝国硬吃一切,软实力也要跟上,那才会让联邦帝国在整个世界起到重大作用的!

  吴大鹏领着一些手下,准备开始一个个的给锁定的“大才”写私信。

  大概意思是,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阁下不如出仕于四海……让阁下的大才尽显于四方夷民,教化之,文明之,让他们感受我大宋的文化精髓……信上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给他们官职厚禄那是一定的了,海外工作嘛,从来都是高薪水。

  计划一点点的实施,吴大鹏等人得意万分,一切都在掌控中,这就是穿越者们的优势……

  但是,可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向平和的大宋社会竟然会突然发生了巨大

  请收藏:https://m.quge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