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61章 科举之争(下)_贞观大名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举,隋朝创。唐代沿袭隋朝的科举制,并将其扬光大,从此科举制正式取代举荐制,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官方选用人才的标准考核方法,并且一沿用就是千余年。

  虽然现在唐代的科举制才刚刚起步,不过推行了二十余年。而且民间学风还不流行,某种程度上来说,科举制还没有彻底动摇世家的根基。

  即便如此,科举制依旧是天下读书人心中最圣神的殿堂。凭借科举,农户家的子弟才有机会一飞冲天,翻身农奴把歌唱。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科举制。

  虽然朝廷大力提倡科举制,但是每届科举的竞争依旧是非常激烈。激烈到什么程度呢?明经的录取率大概在百分之十,而进士录取率就有点吓人了,只有百分之一!

  这还仅仅是入长安考试的学子通过率,地方上的应试还没有计算在内。可以想象科举的困难。大抵和后世考公务员的情况差不多。

  偏偏就是天下读书人都要挣破头去争抢的名额,你居然说要分一些给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野蛮民族?分给他们也就罢了,居然还要降低他们的考试难度?是不是疯了?这条消息一出,天下士子学生还不造反?

  蛋糕就这么大,那么多人眼巴巴的盯着,对其垂涎欲滴。你倒好,横插一脚,直接切走了一小半,而且这一小半还是给了读书人最看不起的一群人,你让这些读书人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疯了不是?

  陈飞念完奏本,将奏本交给宦官,再由宦官交给李世民。他的任务到此结束,默默的退回朝班。

  但是大臣们都不淡定了。陈飞说的其他条例倒还好,可以商榷,但是关于科举绝对不能这么改!一旦如此改动了,必将造成天下士子学生的反对,会造成非常恐怖的连锁反应。

  因此陈飞一回到队列里,立马就有好几个大臣跳出来反对。

  反对的理由都差不多,认为陈飞这么做会扰乱天下学子的心,导致民间怨声载道,不利于统治。

  李世民看了眼站在朝班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陈飞,没好气的哼道:“陈飞?既然有大臣对此有意见,你就不出来解释下?”

  解释?解释什么?昨天不是说好的,只要我念奏折嘛?陈飞有点儿懵逼。

  但是朝堂之上,这么多双眼睛看着,陈飞就算心里不情愿不敢在这时候耍小性子,无奈,硬着头皮站出来,又向大臣们解释了一遍他的观点。

  北庭都护府辖下多是原薛延陀部落的牧民,文化水平较低,且居无定所,教学很难开展。其文化水平很难与大唐学子相提并论。

  因此陈飞也没打算将两个地方的人凑在一起考试,他的观点是,先在北庭都护府推行教育,在草原上建立城池,城池内部配备军防,工商,教育等体系。先把草原上的

  请收藏:https://m.quge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