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1章 簋街_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逸笑了笑:“也对,也不对。”

  “什么叫也对也不对啊?你在打哑谜吗?”

  刘艺菲被他逗笑了。

  李逸解释:“古代京城的鬼市只有南北两处,南市在崇文门外东小市,也就是现在的东晓市。

  北市先在德胜门桥东北河沿上,后来改在后海西北角的段家胡同。”

  听到李逸的解释,吴开源有些惊讶:“你不是羊城人吗?怎么对京城这么了解?”

  “多看书。”

  李逸笑了笑,随即抬手指了下街口一尊巨大的青铜伯簋,解释:“簋是中国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文明标志性器具。

  在宴席中,它常与鼎相配,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所以古代有‘天子用九鼎八簋’之说。

  意思是说天子宴饮的食物要用九鼎和八簋盛放。

  天子以下则逐级递减。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最低等级的只有一鼎而无簋。

  当然,普通老百姓吃饭既没有鼎也没有簋。

  所以,如果从字面理解,这条街道命名为簋街,是消除等级限制,来客一视同仁的意思。”

  “这样啊!我还是第一次知道。”

  刘艺菲似懂非懂。

  “正常,一般人不会关心这些,只有我们厨子会研究这种东西。”李逸开了句玩笑。

  “感觉还蛮有意思的。”

  刘艺菲歪了歪脑袋:“这也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传承啊!”

  吴开源看着巨大的青铜伯簋,感叹:“这个大家伙估计值不少钱吧?”

  “是现代仿的,不过成本也不低。”

  李逸看了眼那个女工作人员,跟着解释:“不过说是从鬼街改过来的,也没错。

  这条街本来叫东直门内大街,京城本地人习惯叫东内大街。

  这是一条老街,刚刚我们过来的那个东直门立交桥,再往西一点,就是以前的东直门。

  东直门在元大都时代就已经有了,那时候叫崇仁门。

  明清两代,京城各种建筑所需的木材,一般都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通州,再由东直门运送进京城,所以民间也叫它木门。

  东直门内大街从明清两代时,就已经是商铺林立了。

  不过它在现代名气打响起来是在八十年代末。

  那时候这条街上第一次出现了24小时营业的餐厅。

  那时候,京城几乎没有通宵营业的餐馆,这里算是开了风气之先,于是人气大增,红火异常。

  后来,人们沿用古代夜晚做生意的鬼市之意,给这里取名鬼街。

  再后来,才改成了簋街。”

  听到李逸的解释,那个工作人员小姐姐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这里是以前的鬼市。”

  “这里没开过鬼市。”

  李逸摇了摇头,随即笑着说道:“不过说来也有趣,八十年代那会儿,这里开过各种店,但都赔得一塌糊涂,就连国营百货商店也不得不关门营业。

  只有餐饮生意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那会儿这里白天基本上没什么生意,但到了晚上,就是车水马龙。”

  “为什么呀?”

  刘艺菲不解。

  “因为白天没生意,所以餐饮老板就只能熬时间,开到夜里咯!”

  李逸笑道:“刚好那会儿京城没有吃夜宵的地方,所以这里就渐渐火起来了。”

  “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刘艺菲惊叹不已,随即好奇问:“那你知道这里什么最好吃吗?”

  “这个不用问我,他们应该都知道。”

  李逸看向了节目组众人。

  吴开源他们想也不想,异口同声的回答:“麻辣小龙虾!”

  请收藏:https://m.quge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