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章 书院_梦古穿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老太爷提出让林易到石鼓书院进学的时候,苏夫人果然不答应,不过摄于老太爷的威严,最后还是被迫答应了。只不过背地里不知在林易衣裳上抹了多少眼泪,林易知她是舍不得自己,也就由着她去了。甚至离开的时候还想让他带着一大堆丫鬟婆子,生怕他在外面照顾不了自己,最后林易还是只带了苏砚和二丫,本来只想带苏砚一个的,只不过怕他俩两地相思,他也就顺便把二丫给带上了。

  苏明杰派了府里的两个护卫送他们,又请了镖局的人护送这才让他们上路,大概他也是考虑到上一次回京的事。

  从开封到衡阳,林易再一次体会到了古代交通的不便,现代十来个小时的车程,在这硬生生的坐了十来天的马车。

  宋景祜二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

  林易仰着头看着这史书上赞誉极高的书院,也不知这些传说是不是真的。

  林易走进石鼓书院,穿过大门,走过长廊,映入眼帘的是禹碑亭。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穿过禹碑亭,来到石鼓书院二门前,只见篆书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于门上,石鼓山与道教文化有颇深渊源。透过二门,看到眼前有个祠堂,祠堂正扁为“武侯祠”,祠堂门上题有对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

  看来这是为了纪念诸葛亮的。

  “公子,您以后就是在这里读书了吗?”二丫眼珠子四处转着,对于来到这书院似乎很是兴奋,嘴上却是不依不饶的,“老太爷也太狠心了,竟然让您这么小就离家!丢下您在这人生地不熟的也不怕您出什么事。”

  “我看你倒是高兴的很啊!”林易看着这小丫鬟嘴上一副不满的样子觉得好笑。

  二丫却是不以为意:“能跟着公子当然高兴啊!这次可算是能跟着公子见见您口中的大好河山了,不然您老是说我‘浪费生命,浪费青春’什么的。”

  林易斜觑了一旁默不出声的苏砚,戏谑道:“我

  请收藏:https://m.quge3.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